从年轻女性到更多的男性和40岁+的用户,从生鲜快消到全品类,从发达地区到覆盖中西部,从送货到家到办公和休闲等场景,从小时达到分钟达……根据近日达达集团和京东集团联合发布的《唯快不破,全面开花2021年即时消费行业报告》,随着微距电商时代的到来,即时消费呈现出全客群、全地域、全品类、全诉求、全场景、全天候、全渠道、全触点、全服务、全速达的“十全”趋势。
地域延展群体延伸
近年来,即时消费(到家业务)驱动整体O2O快速增长,Kantar预计2016-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64%,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元。
年轻女性一直是即时消费的核心群体。京东到家用户调研显示,80后已婚职场妈妈是到家平台购买力最强劲的群体,她们拥有高等学历,白领居多,中薪水平。同时,即时消费用户向更多元和全面的客群拓展。2018-2020年,男性用户和40岁+用户占比显著提升,其中男性用户占比提升8%,40岁+用户占比提升6%。
从地域上看,目前,即时消费在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已经愈发成熟。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京东“小时达”用户在一二线市场的电商渗透率是低线市场的3.3倍。与此同时,即时消费在低线市场爆发增长,从五环内向低线市场快速推进,对比2020年前后,京东到家平台低线城市用户占比提升26%。
同时,即时消费正在覆盖更多的中西部地区。2020年,京东到家订单量最高的三个地区是华南、华北和西南,占比近七成。在中西部地区中,西南的订单量占比近两成,超过华东位居第三。其中,四川是即时消费的大省,订单量占比近一成。
从各地区订单量的增长来看,2020年增长最快的5个省份分别是山西、江西、吉林、贵州和河南,即时消费从发达地区不断向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全面覆盖。
品类更丰富场景更多元
生鲜快消品是即时消费的核心,2020年,无论从订单量还是销量来看,食品饮料、生鲜、家庭清洁、个人护理等生鲜快消品都是即时消费的核心品类。
如今即时消费正在向全品类拓展。从各品类的增长来看,2020年,京东到家销售额增长最快的一级品类是上门服务,其次是珠宝配饰、电脑数码、手机、运动户外等。
其中,手机1小时达已经成风尚。2021年京东“618”首日,京东到家平台上手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500%,全国超500个县区市的用户在1小时内收到手机产品,其中iPhone12热卖,销量环比增幅超200%。同时,平台美妆品类销售额超去年同期2倍,洁肤用品销售额超去年同期4倍。
此外,报告指出,即时消费早已不仅仅是用户的应急选择。用户调研显示,购买原因中选择“着急用”的用户仅占23%,而74%用户的购买原因是“日常采买”,42%用户的购买原因是“囤货”。这说明即时消费平台已经日趋成为用户日常采买、囤货补给的重要渠道,各种典型日常采买的消费品类,如乳制品、个洗清洁、休闲零食和母婴类产品等增长显著。
从细分品类来看,大快消和大时尚品类更倾向“囤货买”和“大促买”,大健康(医药用户)的“应急”需求最突出,大3C的消费诉求更加多元,“应急”“大促”“尝鲜”和“送礼”等都是选择即时消费的原因。
即时消费也早已不仅仅局限在送货“到家”的场景,而是向行政机构、酒店、写字楼等区域拓展,即时消费的场景更加多元,也更加全面。
2020年,到家(住宅/小区)仍是即时消费的核心场景,占比超过七成,同时行政机构和酒店宾馆等场景的即时消费订单量在迅速增长。
全天候消费全服务开启
报告显示,即时消费用户更偏好在“朝九晚八”下单。2020年,京东到家用户在早上8时到晚上20时这一时间段订单量占比显著高于京东主站用户,同时凌晨0-2时的熬夜下单量增长显著,即时消费逐渐向全天候消费拓展。
从熬夜(凌晨0-2时)下单购买的品类来看,其中近四成的订单购买的是医药,其次是休闲食品和粮油副食。具体来看,凌晨0时是医药的下单高峰,凌晨1时宠物相关的即时消费订单最多,凌晨2时是外带美食的下单高峰。
从渠道上看,即时电商呈现出从连接商超到连接品牌的趋势。目前,品牌商与即时零售平台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成为品牌商的营销新引擎,品牌营销走向全渠道。
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即时消费在迈向全品类时代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各种附加服务,让3C服务、家政保洁、家装服务等也能1小时到家。
从服务消费的细分品类来看,“大健康”和“大3C”类的服务消费占比最高,其中体检、中医养生、手机维修、手机保障服务和电光美容最受欢迎。在京东到家上门服务中,3C服务的占比也最高,占85%。
从即时消费的服务销售额来看,北京、成都、重庆、武汉和上海的用户最喜欢购买即时消费的各项服务。在低线市场中,四川绵阳、甘肃兰州、山东泰安的即时消费服务销售额最高。
报告认为,即时消费模式下,用户可根据具体位置选择附近门店下单,家楼下的便利店、社区超市极有可能就是发货的门店,“楼上下单,楼下发货”的模式催生“分钟级配送时代”的到来。
2020年全年,达达快送即时配送服务平均配送时长约30分钟。即时消费模式下的商品,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送达消费者手中。(本报记者 曲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