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创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吴江古屋老宅焕发新活力

2023-04-30 08:00:45

精美考究的砖雕门楼、飞檐花窗,与古朴别致的锡器相得益彰,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古镇老街上的毛家弄毛宅尽显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这座明代建筑能够保存至今真不容易,而与中国锡器博物馆的巧妙融合,更是让老宅焕发新的生机。”中国锡器博物馆副馆长刘剑迅感慨道。如今,以毛宅为载体的中国锡器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很多青少年走进老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资料图】

地处吴根越角、太湖之畔的吴江,拥有同里、黎里、震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留存文物建筑类古屋老宅276处,在全区510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占一半以上,串联起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肌理。“吴江立足以文兴城,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保留古宅原貌、留住乡愁,持续推动古宅‘开门迎客’,探索古宅今用的具体方式,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良性循环,讲好新时代的江南文化故事。”吴江区委书记李铭说。

保护先行。吴江把古屋老宅的保护利用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每年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城市更新布局,制定重点工作清单。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观能动性,对全区古屋老宅建立安全巡查“一宅一档”。

保护,也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吴江自主研发智慧数字文保管理系统,与区镇板块文物管理部门联网管理,实现信息集成共享、一键调阅、动态跟踪。同时,将分层、分类采集全区古屋老宅信息,扫描生成数字化模型,建立全区古屋老宅数字化档案,实现全域古屋老宅“一图管理”;加强对古屋老宅修复保护,对有一定破损的古屋老宅进行化学分析和3D打印技术修复。

不仅精心“保下来”,吴江还在“活起来”上动足脑筋。深挖古屋老宅的历史由来,留存保护真实历史印记,搜集讲好老宅蕴藏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文化故事,推动古屋老宅成为“时光记忆博物馆”和“文化宣传新平台”。

眼下,行走吴江,可以到同里镇丽则女学旧址的花间堂酒店入住,上一堂生动的国学课,在中西合璧风格的深宅大院喝上一杯“同小鲤”奶茶;置身古朴静谧的盛泽济东会馆读书看报,享受一段惬意时光;探访桃源镇的汪氏旧宅——中科院院士汪集旸的故里,深度了解这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学习地热知识;来到汾湖高新区利字窑旧址,在“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记苦难历史,汲取前行力量;走进黎里镇黎星村的张应春故居,沉浸式了解这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传承红色基因……从城市到乡村,保护活化利用好古屋老宅的理念深入人心。

立足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将新业态植入历史建筑空间,将老记忆融入城乡有机更新,吴江多维度探寻古屋老宅的新生之道。

前不久,以溇港文化和市井生活著称的七都镇吴溇老街开街,核心景观吴溇孙宅随之开馆,引来居民和游客争相打卡。这座建于清代的吴溇望族孙氏祖宅内,巧妙打造了一间多功能音影室,在光影交错的现代化音影技术中,重现“孙氏三杰”动人的传承故事。特别设置的影像窗也吸引了不少参与者互动,一睹今与昔的吴溇风貌,增添新的体验乐趣。

古屋老宅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在坛丘缫丝厂旧址——丝博园的改造提升中,吴江牵手腾讯数字文旅,在热门网络游戏中植入红梨湖圆明小镇场景,“元宇宙”呈现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古屋不古,老宅不老。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国荣说,吴江将古屋老宅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从文物单位保护向文化空间、文化环境保护转变,美化新城古镇布局,优化成片开发空间,营造更高层次的全域融合之美。

深褐色的木质建筑,造型优雅的玻璃灯具,浓郁飘香的咖啡味……平望镇司前街上,饱经世纪沧桑的旧旅店——群乐旅社,“摇身一变”成“社交生活实验室”,吸引年轻人慕名来玩“剧本杀”。当地政府统一收储旅社旧址及周边古屋老宅,引来省文投集团开发运营,由点扩面,连片打造司前街文化街区。在盛家厍街区,属地政府和区国资平台共同对成片老宅进行保护、更新、开发,现已成为吴江休闲旅游打卡处。

“我们将以打造‘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城市为宗旨,让更多原住民、背包客、新创客留下来,与古镇古村实现景社共荣、主客共享、旅居共生。”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丹介绍,吴江将细化出台全区古屋老宅保护利用方案,加快数字化转化,灵活社会化开发,推动多样化传承,打造品质化生活,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群众。

记者 李仲勋 张珺

关键词: